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主页 > 监督工作 >

南皮县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未知 2016-10-19浏览字号: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代表县政府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做如下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概况
    2014年,全县共有公办学校108所,其中:小学94所(完全小学81所,不完全小学9所,教学点4所),初级中学10所,普通高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各1所。另有民办学校4所(张之洞中学、博文学校、洪升武校、振华中学)。全县共有专任教师3388人,其中小学(含幼儿)专任教师2231人,初中专任教师734人,高中专任教师244人,职教中心专任教师167人,特教专任教师12人。在校生总数59251人,其中幼儿在园15229人,小学在校生28429人,初中在校生9530人,高中段在校生5988人,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75人。
    二、《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
    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实施,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我县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第二轮教育督导评估验收。今年12月,我县将接受省政府第三轮教育督导评估。几年来,在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营造《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一是成立了学习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教育局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加强对《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活动的领导。县政府将《义务教育法》列入普法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二是把教职工作为主要普法对象,在教师中深入开展了以《义务教育法》为重点的法律知识学习。各中小学校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站、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方式,集中对师生进行宣传。政府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把党和政府的这部惠民法律宣传到每个社会成员,做到了家喻户晓。
    (二)加强领导,强化职责,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全面落实。一是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任期目标,摆在全局性、先导性的位置。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项目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取暖等教育问题,积极为教育的发展排忧解难;二是加强教育统筹发展规划。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南皮县关于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规划》、《南皮县2014-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南皮县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3-2015年)》、《南皮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发展规划(2013-2030年)》、《南皮县人民政府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以及《南皮县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保证了县域教育在我县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在经费投入、校舍改造、教师补充等方面,县政府及时调动有关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办实事。几年来,由于县政府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相关责任,保证和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落实政策,科学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县政府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三个优先”确保“三个增长”。县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10—2013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25504万元、26269万元、28896万元、30740万元,同比增3%、10%、6.4%,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26297万元、27203万元、30316万元和33386万元,同比增长为 3.4%、11.4 %、10.1%;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10—2013年中小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5148万元、25216万元、28197万元、30846万元,生均分别为5862元、5908元、6572元和7697元,同比增长0.8%、11.2%、17.1%;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10—2013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903元、920 元、947元和1005元,同比增长2%、3%和6%。
    在此基础上,县财政积极落实有关教育投入政策。2010--2013年,县财政按比例承担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分别为101万元、 万元、117万元、218万元、242万元,达到了上级要求;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2010—2013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总额均为1193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均为240万元,占20%;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比例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2010—2013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分别为842万元、1355万元、2579万元和1160万元,征收比例均为3%;城市建设维护税征收总额分别为1111万元、2453万元、2507万元和 2194万元,2010-2012年按7%的比例分别拨付教育部门78万元、172万元、175万元,2013年按10%的比例付教育部门220万元;另外,四年来,县政府共拨付44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各项经费的足额到位,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大投入,科学布局,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幅提高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资1.8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2所,使初中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办学,小学办学条件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1.义务教育中小学建设工程。投资1.5亿元先后完成了潞灌中学、王寺中学、乌马营中学、桂和中学、常庄明德小学、孙清屯小学、郝五拨小学、侯庄小学、大安小学、董村小学、芦庄子小学以及城区实验小学、东兴小学、迎宾小学等52所中小学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10.25万平方米;投资1023.2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安保、绿化等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了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在此基础上,科学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实现了全县保留10所初级中学的最终调整目标。
    2.教学器材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原有基础上,2011-2014年,全县共投资1525.4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学器材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共新增计算机1712台、多媒体200套、整体实验室及仪器105套、音乐器材132套、美术器材57套、体育器材91套、城域网资源库1套、录播系统1套、图书11.5万册,以及部分现代化办公设备。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器材、图书等配备均基本达到了省定标准,教育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
    3.温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2011年,南皮县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师生居住、饮食、防暑与取暖、课桌凳配置、贫困帮扶、业余文化生活等十项举措为内容的“温暖工程”。四年来,全县累计投资657.7万元用以推进“温暖工程”的深入实施。共新建、改建教师周转房87户,使偏远学校教师和特岗教师在学校也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安装大型净化水设备29处、改水设施4处,购置了一大批饮水机、电热水器、电加热桶等饮水设备,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都做到了冬有暖气、夏有电扇,部分学校还安装了空调,保证了广大师生温暖过冬、凉爽度夏;各学校、幼儿园均调整了学生课桌凳高度,使其科学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了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部分学校建立了“教工之家”,添置了大量的健身活动器材,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接通了互联网等,保证了广大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看报、能上网、能健身,极大提升了教师职业幸福指数。为了更好的关注特岗教师的生活及成长,2013年,教育局组织举办了“我的特岗生活演讲比赛”和“迎新年特岗教师联欢会”,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等等。“温暖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成为南皮乃至沧州市教育工作中的一大亮点。由于成效显著,《中国经济网》、《河北德育网》、《沧州日报》等众多媒体均对此进行了刊发报道。
    (五)健全机制,创新举措,校长和教师队伍活力有效增强
    1.核编调编,强化岗位职责管理。完善了《教职工请销假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对全县教师的编制情况进行了重新核定,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彻底清理,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人事动态监控平台,全县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等教育人事工作全部由教育局统筹管理。在此基础上,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创新推行了《教职工岗位公示制度》,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岗位公示卡”全部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2.补充师资,均衡队伍结构配置。一是稳固实施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11-2014年全县共招录教师490名。其中,特岗教师333名,农村小学、幼儿教师96名,高中教师61名。二是继续实施了教师支教制度(此项制度已坚持了11年),组织103名支教教师顺利上岗,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三是制定了《县直学校教师补充方案》,通过严格的考试,为县直缺编学校充实教师61人,进一步优化了县直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四是为解决县第三中学师资薄弱的问题,县政府加大了对第三中学的师资扶持力度,自2013年开始,共选调了27名优秀教师到三中任教,学校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实现了初级中学师资的均衡配置,使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3.师德为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是严格落实了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八项规定》等文件精神,严肃治理教师不良行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肃治理教师不良行为的通知》和南皮县中小学教师“十不准”,采取学校自查、教育局督查、群众监督的形式,强化管理,有效遏制了中小学教师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二是为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先后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双十佳”评选、“师魂颂”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西王小学教师刘建民和董村小学校长孟浩参选了沧州市“寻找身边最美教师”大型师德公益活动;第二中学校长苑国明获选了“河北省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白塔寺小学校长魏凤鸣入选了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爱岗奉献中国好人榜”。
    4.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健全完善了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出台了《南皮县义务教育阶段(含农村幼儿园)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含幼儿园)全面推开了绩效工资改革,内容包括: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津贴、考勤调控、课时津贴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进一步促进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消除了各乡校绩效工资平均发放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不利影响。
    5.赛训结合,提升校长和教师业务素质。继续实行了校长年度述职和考核、教师年度考核、强弱帮扶等管理制度,多形式组织开展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历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教师业务培训,以及各学科教师优质课比赛、多媒体课件评选等活动,连续4年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中考和文化知识考试,赛训结合,极大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业务素质。2011年,南皮县高标准通过了沧州市教师教育工作评估验收,县教育局、第二中学、大浪淀乡白塔寺小学的典型做法在全市推广。四年来,全县共培养省、市级骨干校长8人、骨干教师40人。
    (六)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一是在学习借鉴邯郸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南皮县关于推进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进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对城区初中的招生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对县城小学进行了扩轨增容,严格控制班容量,实现了城区中小学的均衡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沧州市标准化学校66所。四是为加快规划建设步伐,规范学校管理,编辑制作了《百年基业--南皮县校园规划建设实图集》,全面展示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基础建设成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2011年12月,沧州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中小学科学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南皮召开;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立勇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是全市唯一一人。
    2.校外教育领跑全市。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核心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了“快乐教育”半日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日常培训机制,创新实行了城乡互动、资源共享活动机制,多方面开展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既提高了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又丰富了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四年来,活动中心每年培训学生1.5万人次,参训学生100余人次先后在国家、省、市级舞蹈、音乐、乒乓球、绘画等比赛活动中获奖。由于成绩显著,2011年被评为首批“河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活动中心”,2012年被评为“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这也是全市惟一一所。
    3.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大力实施学校内涵建设工程,推动学校管理人文化、特色化。几年来,先后赴石家庄、正定就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参观学习,开展了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等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中小学的管理水平。2014年,第二中学被评为河北省“书香校园”。二是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学教育进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系列活动,极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5月,在河北省“开展诵读国学经典,践行‘十德’优秀少年评选活动”经验交流会上,我县“国学进校园”经验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了典型发言,并在河北德育网上刊发交流。三是体育工作连创佳绩。创新完善了“双模式快乐大课间”活动模式,先后吸引了任丘、吴桥、献县、沧县等县、市来我县进行参观学习,并在全市推广普及,成为全市中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多次在全市各类体育比赛中摘金夺银,中小学生体质得到了有效增强。2012年,我县顺利通过了河北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专项检查。
    (七)多措并举,促进公平,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依法得到保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有书读,是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成效明显。一是落实政策。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管理原则,统筹安排城区学校或民办学校接纳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积极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二是依法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1年以来,共为全县251104人次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1260.93万元。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贫困中小学生资助工作,共资助各类贫困生2.7万人次,发放各类资助金1248.1万元。三是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将特殊教育纳入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并建立起以特教中心吸纳为主,以就近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目前,全县共有适龄残疾儿童79人,其中,26名残疾儿童在特教学校就读,另有49名在各校随班就读,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40%。
    (八)依法治教,科研兴教,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稳步提升。
    1.依法治教,和谐教育环境。深入开展了治理教育乱收费、民主评议行风、校务公开、法律进校园等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广泛开展了安全教育宣传,及时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保证了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四年来,全县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教育大局和谐稳定、风清气正。
    2.科研兴教,提升教育质量。一是狠抓常规管理。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坚持“周视导”和年度教学评估工作制度,不断规范教学行为,确保了开齐开全课程。二是推动科研兴教。完善了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深入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先后组织中学校长赴江苏海门以及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地进行了观摩学习,积极借鉴其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组织开展了“理想课堂”教改实验活动,精选11所中小学、96名教师为课题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召开了课题研究观摩会,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以来,全县共有55项课题被省、市立项为“十二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了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三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测。坚持实行了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每年对全县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测评估,表彰先进,查找不足,改进措施,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1年,南皮县作为河北省18个样本县之一,接受并顺利完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务。
    3.强化督导,规范教育行为。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工作运行机制,聘任市、县政府教育督学25人,落实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对各中小学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办学情况进行了有效督导,极大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2年,县教育局被评为全省教育督导先进集体。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较为短缺,农村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三是幼儿教师缺少。按照国家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我县需进一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增加幼儿教师的编制,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每年需招聘幼儿教师80人左右。
    (二)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广大幼儿入园的需求。而民办幼儿园数量偏多,但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加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隐患,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三是民办幼儿园在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了幼儿园成长规律。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县、乡两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及职能部门发展教育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考核,继续强化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通过政策和制度杠杆,进一步优化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县政府稳步实施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及时为中小学、幼儿园补充合格教师,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满足农村学校课程开设的需要。在教师队伍补充、管理、待遇、激励方面,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
    (三)进一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大力公办幼儿园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以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四)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在国家“全面改薄”的政策指导下,我县已经做出了2014—2018年的五年规划,全面改造全县的薄弱学校,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小学各种教学器材配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届时,我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提升,实现均衡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县义务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县政府将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南皮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开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力争早日建成教育强县。

    人大常委会委员满意度测评情况:满意:21票  弃权:2票  不满意:0票